微生物耐药是目前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13部门发布《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既回应国际国内关切,又对包括细菌耐药在内的微生物耐药进行统筹考虑。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基于信使核糖核酸(mRNA)分子的实验性通用流感疫苗,在动物试验中,这款疫苗可诱导小鼠和雪貂对所有20种已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毒株产生抗体反应,为开发通用流感疫苗带来新希望。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总数突破100万人,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基本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本报讯 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昨天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拉开帷幕。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开幕活动并启动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分别致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现代科学已经进入量子力学与相对论阶段,医学却还停留在经典力学阶段。”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医学基础学科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受当前人类对机体和疾病认知水平的局限,很多医学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获得突破,基础研究要从“预见性”的高度加强科研。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储军研究员课题组研发了在活细胞内具有12倍荧光变化的高性能基因编码的环磷酸腺苷(cAMP)绿色荧光探针(G-Flamp1)。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8月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进展成效。据国家卫健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科技创新从五个方面助力中国疫情防控。
6月10日,在第十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2022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同时举行。500多位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和行业大咖线上线下云聚广州国际生物岛,把脉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动向,共谋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在国家卫健委9月23日举行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中医药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因为现代科技的融入迎来了新的机遇。
2022年9月17日,《医学实验室真空采血管性能评估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上海正式发布,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委及多位检验医学专家共同参与了本次共识发布。
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部署。
生物医药产业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各种形式的新药研发、生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相结合形成的重要产业,推动其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实现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皿中的脑细胞也能学习玩游戏。 培养皿中的人类和老鼠神经元学会了玩电子游戏Pong(乒乓)。这些实验证明,即使是培养皿中的脑细胞也能表现出固有的智力,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它们的行为。相关研究10月12日发表于《神经元》。
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生物安全建设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进展成效。国家卫健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介绍说,目前,全国已有从事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的P3、P4实验室63个,P2实验室4.6万个。
从克隆技术到再生医学,如何找到除通过生殖细胞自然孕育胚胎之外的其他途径来创造或复原生命,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探索的热点议题。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全新药物组合,能够特异地诱导出具备转变为完整有机体潜能的全能干细胞。
由上海市“一网通办”官方平台牵头的专业服务资源库——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旨在发挥政府资源整合平台优势,聚集有实力的专家级企业,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作为洁净工程一站式集成服务专家的CEIDI西递,接到政府平台的邀约,即按照要求提交了一众核验材料,在背调、资质核验和面审等环节后正式入驻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