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宏观战略指引下,近年来合成生物学研究和产业发展高歌猛进,已成立多个相关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同时,领域内多个合成生物学重大项目获得资金扶持。在政策的支持下,除了基础研究突飞猛进外,企业数量也快速增长。截至目前,我国合成生物学创业企业已达62家,主要集中在天津、深圳、上海、杭州等地。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持续活跃,生物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并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在心血管等20个常见病、多发病领域,我国建成了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物医药领域,建成了7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中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
基因测序有多准确,现在有了计量标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和复旦大学历时六年半,成功研制中华家系1号(同卵双胞胎家庭)人源B淋巴细胞系全基因组DNA序列和全转录组RNA标准物质,在日前召开的基因组测试质量及计量标准交流会上正式发布。该系列标准物质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将为基因测序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正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上海智慧”。
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杰尔癌症中心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特定类型的T细胞功能的代谢途径与之前认为的不同。这一发现背后的关键方法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免疫学》杂志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动物生物安全二级(ABSL-2)实验室适用于操作《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和《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中第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该类病原微生物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焦点,ABSL-2实验室也成为目前开展感染性项目使用率最高的实验室。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家外资制药企业来华起,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发展已超过40年。40多年来,跨国药企纷纷在华建立工厂,设立功能总部和研发机构,开发和经营中国市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培育的中畜五指山小型猪近交系通过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资源鉴定与评价工作委员会鉴定,被认定为中国实验动物资源,入驻国家实验动物模型资源信息平台。
近期,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神舟十五号乘组入驻“天宫”。两个航天员乘组的首次“太空会师”,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发展迈上新台阶,背后也体现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
美国莱斯大学科学家通过使用植入式“药物工厂”,阻止了小鼠的晚期癌症,而且这种新疗法只需几天就能生效。该研究已发表在《临床癌症研究》上。
4月23日上午,“TD DATA全器官超微结构病理数据库研讨会”在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举办。会议邀请了20余位生物医药行业专家围绕“超微结构病理图谱构建与3D打印技术助力药效评价新变革”,探讨建立人脑、动物超微结构病理图谱的可行性,以及TD DATA生物3D模型与组织类器官3D活体打印之间的关系,旨在深度开发、挖掘数据库的应用领域,助力新时代药效评价及脑科学研究。
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日前落幕,签约总投资达325亿元。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2019年的383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617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6166亿元,同比增长4.6%。
微生物耐药是目前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13部门发布《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既回应国际国内关切,又对包括细菌耐药在内的微生物耐药进行统筹考虑。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基于信使核糖核酸(mRNA)分子的实验性通用流感疫苗,在动物试验中,这款疫苗可诱导小鼠和雪貂对所有20种已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毒株产生抗体反应,为开发通用流感疫苗带来新希望。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总数突破100万人,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基本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本报讯 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昨天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拉开帷幕。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开幕活动并启动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分别致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现代科学已经进入量子力学与相对论阶段,医学却还停留在经典力学阶段。”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医学基础学科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受当前人类对机体和疾病认知水平的局限,很多医学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获得突破,基础研究要从“预见性”的高度加强科研。